前 言
气凝胶是新一代高效节能隔热材料。目前商业化应用的气凝胶主要围绕其高效的阻热能力展开,下游用于石油化工、热力管网、锂电池、建筑建材、户外服饰、航天、军工等多个领域。2023年我国气凝胶市场规模大约为48.6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气凝胶市场规模将达到122.6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11日,与气凝胶相关的企业注册数量达到2661家。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气凝胶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对2015年至2023年间气凝胶相关企业的注册规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揭示了以下变化趋势:
增长趋势:2015年至2019年,气凝胶企业的注册规模经历了显著的增长,从85家稳步增长至174家。这一增长趋势体现了市场对高效节能隔热材料的迫切需求,以及气凝胶材料在多个应用领域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高峰与回落:2019年,气凝胶企业的注册数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共有174家新企业注册。然而,这一高峰在2020年被打破,注册企业数量异常地增加到了231家,这一数字远高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成为该时期唯一的异常高值。
急剧下降:在经历了2020年的异常增长之后,气凝胶企业的注册规模出现了急剧的下降。从2020年的231家减少至2021年的163家,这一下降趋势持续至2023年,最终降至18家。这一变化可能与市场调整、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有关。
尽管2023年的注册数量有所下降,但考虑到气凝胶材料在节能减排和新材料技术中的重要作用,预计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气凝胶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图表:2015-2024年中国气凝胶相关企业注册规模变化
单位:家
数据来源:企查查,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截至2024年5月11日)
气凝胶作为一种前沿材料,其企业注册规模的地理分布情况,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在新材料产业中的活跃度和发展潜力。
领先地区:在气凝胶产业的版图中,江苏省、河北省和广东省以其显著的注册规模领先全国,分别达到了450家、345家和288家。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这些地区在气凝胶产业中的集聚效应,也暗示了这些地区在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些地区的成功可能归因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
中等规模地区: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和安徽省,这些地区的气凝胶企业注册规模处于中等水平,数量从184家到152家不等。这些地区虽然在气凝胶产业中的地位不及前三者,但其稳定的企业数量表明了它们在该产业中的持续投入和发展潜力。
较低规模地区:相比之下,福建省、天津市、四川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陕西省的气凝胶企业注册规模则相对较低,从87家到50家不等。这些数据点提示我们,尽管这些地区在气凝胶产业中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潜力。
从整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气凝胶企业注册规模普遍高于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可能与沿海地区的开放性、经济活力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有关。此外,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发达,为气凝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通过对气凝胶企业区域分布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气凝胶产业在地理上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但这也预示着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气凝胶产业中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对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预计未来这些地区将逐步缩小与领先地区的差距,并在气凝胶产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图表:截至2024年中国气凝胶相关企业省市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企查查,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截至2024年5月11日)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气凝胶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政策支持下,基于气凝胶产品巨大的市场空间,多家企业入局气凝胶行业,推动行业产能加速扩充,扩建项目稳步提升。目前,气凝胶行业现有产能较大的公司有金纳科技、华陆新材、纳诺科技、中凝科技、埃力生等。此外,宏柏新材、晨光新材、泛亚微透、江瀚新材等公司新进入气凝胶行业,大手笔投资多个气凝胶项目。随着气凝胶行业产能的扩张,未来气凝胶行业产能有望实现大幅提升。
图表:国内气凝胶行业相关企业产能布局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END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